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恩赐,还是一种诅咒。今年是我在中国迎接的第十个年头。自从 2003年3月以来,我至今一直在中国生活,一转眼将近9年的时间已经流逝了。其间,我接触过了许多人,包括中国人以及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学习了不少东 西。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境也渐渐地变化。首先,我想家的频率大幅增加,尤其是最近数月。起初,我在中国生活了一年的时候几乎不想家。因为,对 当时的我而言,在中国接触的事物都十分新鲜。与陌生人、陌生的事物接触的时候,我乐意且积极地吸纳新的经验。随着对中国了解的增加,我对很多事物开始习以 为常。这最终导致我对中国慢慢失去了新鲜感。

    正在这个时候,一位朋友跟我说:他的一位朋友在美国读书,为了过寒假,她回来了;她以前读过我的一些文章并想跟我见面交谈。然后他问我:“有没有空跟她见 面?”。听到这些话,我当然立即答应了。我也正想尽量多找个机会,跟中国朋友交流并学习,毕竟对我而言中国不是我的祖国,因此有时难以避免盲人摸象的错 误,更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

    她果然没辜负我的期待,不愧是在美国读传媒专业博士的。与她交谈当中,我反而发现并更加了解了自己。首先,身处于外国的时候,我们会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 缺乏归属感。我估计,只在祖国生活的人难以理解这个概念。可以说,想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缺乏归属感。如果你不缺乏归属感,你一般不会想家的。

    在此时,我们该怎么办?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正视”,另一个则是“逃避”。最近,我每两个星期至少去一次韩国人聚居的地方,并要吃泡菜汤、大酱汤等韩国料理。如此,我还会顶得住两个星期。虽然听起来好像属于逃避,但这还是正视的表现。

    那逃避的表现呢?近日,我周末经常到火车站去乌镇、杭州和绍兴等上海附近的城市。只有这样,我才会松口气。身处更为陌生的地方时,我会暂时忘却自己缺乏归属感的现实问题。

    然而,上述两个办法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她说,我要做出最后决定,“要么‘离婚’,要么负责任”。离婚指的是,离开目前身处的国家回到祖国。因为,如果你 继续在这里的话,你的不幸只会增加而绝不会减少。她还说:我面临的问题无非是个典型的“七年之痒”—— 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婚姻当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我在中国呆的时间久了,会丧失新鲜感,在长期的朝夕相处中,对 她太熟悉了,随之而来的是厌倦感。倘若无法渡过此次难关,我只好选择离婚,否则我在中国不会找到幸福。不过我仍然会回到我的父母身边——韩国。如果圆满渡 过难关的话,我与中国的结缘将会更加巩固。

    其实我想到过此选项,但还是舍不得离开中国。坦白说,另一个选项是我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的。她说,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在国持负责任的态度的话,我们会增加对所 在国的归属感。其言甚是,如果我将中国当外人或把自己作为旁观者的话,我更加缺乏归属感。这个概念恐怕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虽然我切身地了解她的意 思,但是对别人说明起来并不简单。

    听到她的这番话之后,我眼前一亮,思维豁然开朗,因为我找到了解决缺乏归属感问题的最佳答案。我想对她负责任并相信可以改变她,哪怕是一点点。如果有人问 我,你爱中国吗?我不会说“我爱中国”,因为“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词。从第一次接触中国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我至今不知道自己到底“爱” 或“不爱”中国,因为我不知道“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但是我可以说我很喜欢中国。她说道,在街头看见美国人的时候,她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忧虑什么。然而,我最近发现,在街头看到中国人或与他们擦肩而过 的时候,我可以大致读懂他们的表情,乃至心情。这可能是因为我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足够长,并且经过在华学习了解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作为学生、就医者、宽带用 户、行人、消费者,我同中国人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不知不觉地已经达到对中国人感到同病相怜的程度。因此,虽然我还不敢说自己爱中国,但是我敢说我喜欢 中国,我很在乎中国。

话题:



0

推荐

金宰贤

金宰贤

8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毕业于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中文系,自2003年起在华工作,曾在北京大学读MBA,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作者电子邮箱:zorba00@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