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不久,无意中看到的一个标题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外国人要注意的中 国交通文化”。其中包括步行者交通安全守则——其一,绿灯的“新”概念:行驶的车辆往往无视信号。过横道的时候,必须注意前后左右,否则后果自负;其二, 请熟悉“车辆优先文化”。车和摩托车频繁不顾为步行者设计的交通信号,很多时候步行者不得不让车;其三,有车辆会不遵守停止线,因而要时刻留意车行,并与 车辆确保安全距离。

    入乡随俗,可谓是一种美德,但有的时候它也是人们务必要采取的生存方式。关于交通方面的本土化问题,我在中国看到了两种类型的外国人。第一类是比中国人还 会过马路的老外。一般他们比较年轻,如20出头,有男的也有女的。在我的印象中,西方人比亚洲人多一些。第二类是面临着横道线总是犹豫不决,不知啥时能过 马路的外国人。他们的特征是,年龄比第一类大一些,看似言行举止更稳重点。我虽然不具有后者的特征,但还是不幸地属于该类。

    那什么样的特征决定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呢?这与过马路时能否把握迈出第一步的正确时刻有很大关系。在中国过马路的最佳方法不是绿灯时过马路,而是人们过马路 时(无论绿灯还是红灯)敏捷地跟着他们过马路。跟着人们过马路问题不大,但我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总是没有别人那么果断地迈出第一步。通过几年的观察,我发 现把握迈出第一步的正确时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比正确的时刻晚,你可能这回就不能过马路了。如果你比正确的时刻太早,你有可能会面临危险。

    2002年,我在美国短期生活的岁月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美国交通文化。当时韩国也没有完全形成“车让人”的习惯。于是,在没有信号灯的横道线 前,我依旧等着车先过去,但它们总是等待着我先过马路。后来我才知道在美国过马路的时候,车都让人。我记得这是一种被人尊重的、不错的感觉。此后,我也入 乡随俗地形成了不等车先过马路的习惯。回了韩国以后,我又面临得让车的情况,花了一段时间后才能适应。令人欣喜的是,近10年以来,韩国也逐步形成了车让 人的习惯。

    而中国呢?貌似还没有改变的迹象。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我接触中国的时间也超过了十多年,但在本质上中国交通文化没有显著的变化。优先顺序一直是车 辆>电瓶车(或自行车)>行人,但是也有电瓶车挤进去汽车被迫让道的时候,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行人永远是排最后的。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有关 部门已在方方面面做过不小努力:比如宣传交通法规、创建文明城市等等。为此,他们想借助的奥运会、世博会都早已结束了。你觉得有变化吗?我觉得有,但变化 远远小于当初的期望。我记得在举行奥运会和世博会时,在交通文化上曾经有过一些变化。但可惜的是,奥运会和世博会结束后,人们的习惯立即回归了以往的状 态。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认为很多变化还是局限于硬件上的变化。经过奥运会和世博会后,北京、上海的交通设施改善了很多,两个城市的地铁已经四通八达,可是交通意识没有跟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我对中国生活始终怀着一个期望。它是有一天我能安安心心地过马路。可惜的是,那天看似距离现在还遥远着。

 

话题:



0

推荐

金宰贤

金宰贤

8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毕业于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中文系,自2003年起在华工作,曾在北京大学读MBA,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作者电子邮箱:zorba00@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