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终于见到了她。她叫猫猫,是我在北京认识的一对中国朋友的孩子。她是我的第一个中国“侄女”——好友把我介绍给她之后,她很快叫我“金叔叔”。

正是这次访问,我在她家看到了“进口奶粉”。这让我回忆2008年的一件事。当时,我在北大读MBA,班里也有几个韩国同学,其中两个同学是与他们的配偶和孩子一起来的。他们每次回国一定要做的事是,带大量的奶粉来中国。我觉得他们真的多此一举。既然来中国了,应该就尝试一下当地的产品,干吗要做奶粉国际快递员呢?后来,三聚氰胺事件证明我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了。

最近,中国媒体发布一项调查称,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如果是对奶粉的话,我估计这数字或许更高一些。

我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的。在韩国,我根本无法想象奶粉会含有三聚氰胺。这不是因为韩国奶农都有良心,而是因为他们都不敢这么做。他们知道,如果这样做了的话,一定会被查出来而且会面临极其严格的处罚,后果只能是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

1995年,韩国也曾出现过非常严重的牛奶风波。当时,一家电视台播出了部分牛奶有问题的报道,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后来,这个事件还延伸至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抗菌物质等问题。韩国监管部门一开始否认这些报道,但严格检查后却发现五家奶厂的牛奶里确实存在问题。

虽然监管部门说查出来的极小量抗生素等对人体无害,但到这个地步时,谁会信呢?随后,整个韩国产牛奶销量大大下降,一度减少约四成。那年,韩国国民对牛奶的知识增长了好几倍。这还让韩国政府于次年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本部,加强对食品的监管。

当时,监管当局针对牛奶采取了几个措施:大大提高牛奶质量的相关标准,并且按照牛奶质量,设定不一样的收奶价格。为了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更高的卖价,奶农和奶厂都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寻找提高原奶质量的方法。后来,这还引起了奶厂们的牛奶质量战,牛奶风波反而使得牛奶的质量提高了很多。而牛奶风波发生后不到两年,韩国消费者也开始重新建立对国产牛奶的信心。

在我看来,猫猫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机会吃到国产奶粉了,但我希望我的第二个中国“侄女”能有机会放心地吃国产奶粉。我觉得,对老百姓而言,中国能生产出让人安心的奶粉比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更有意义。

发表在《Vista看天下》2011年第六期

话题:



0

推荐

金宰贤

金宰贤

8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毕业于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中文系,自2003年起在华工作,曾在北京大学读MBA,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作者电子邮箱:zorba00@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