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98年底,由于我在大学读中文专业,我就来北京进修汉语,也旅游中国各地。当时中国的很多事情让我大开眼界,那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人对我的热情。在北京学习时或在旅途中遇见的中国人都很友好,而且关心韩国,我也很愉快地和他们交流。我虽然曾在西安上了街头小贩的当,但总的来说,这段时间给我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

而最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反韩情绪,并且愈演愈烈。2007年,新华社发行的《国际先驱导报》,以1.2万中国人为对象,就“不太喜欢哪个国家”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回答“韩国”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达40.1%。我从未想过韩国会成为中国人“最讨厌的国家”,这让我十分心酸。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上述调查结果的原因是中韩两国围绕端午节的误解。有一次,我问一位中国朋友,中国为何有反韩情绪时,她立刻反问,“你先回答一个问题:屈原是哪国的,粽子是哪国的?”当然,屈原是中国人,粽子也是中国的。我在韩国连粽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很多中国人认为韩国抢夺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但其实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江陵端午祭”。这是由该地区的祭礼、舞蹈和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的,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完全是两码事。在韩国,这只是江陵地区的一个传统而已,一般韩国人并不太关心。但是,我非常惊讶地发现,江陵端午祭在中国引起了一轮反韩情绪。

那韩国端午节的起源呢?我在负责管理传统文化及文物的韩国文化财厅官方网站上看到:“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末期楚国。忠臣屈原被君王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这天是五月初五。之后,人们每年为了纪念屈原举办祭祀,后来传到了韩国。” 据我看,端午节就这样从中国传到韩国后,在江陵地区逐步形成有自己的特色的端午祭。

中国人对韩国的负面印象并非总是空穴来风。在形成反韩情绪的问题上,韩国也有责任,特别是韩国的媒体。为了吸引韩国网民的眼球,他们喜欢引用中国的负面新闻,诸如食品安全问题、山寨产品等等。由于中国地大物博,这些报道很容易以偏概全,会误导韩国网民对中国的了解。中国网民在知道韩国网上有许多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后,当然不甘心。并且,中国的媒体也开始写韩国的负面新闻,这样中韩两国的误解就越来越大了。

我必须承认,在韩国存在反中情绪。为了化解中国人的反韩情绪,应当知道韩国人的反中情绪的由来,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前者是由后者引起的。在很大程度上,韩国人的反中情绪与“东北工程”(全称“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有密切关系。韩国媒体从2004年开始报道中国拟通过“东北工程”将高句丽历史编入中国历史。之后,东北工程在韩国掀起“中国威胁论”的轩然大波。

在古代史的问题上,中韩两国的分歧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的。在我看来,中韩两国可以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古代史。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高句丽历史要么属于中国,要么属于韩国,是一个零和博弈。但就整个东亚地区而言,高句丽历史的确属于该地区,并且涉及到中国以及韩国的古代史。中韩两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探讨,但也要通过共同的研究得到更全面的了解。

韩国的民族主义倾向比较强烈,有时可能给邻国一种自大的感觉。加上,由于历史传承,韩国的文化是离不开中国的。正因为如此,有时会出现一些貌似中韩文化之争的事。但很多时候,中韩文化之争是两国媒体和网民臆想出来的。韩国人还是明明白白地知道汉字以及很多文化是从中国传到韩国的。他们不会以为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或者孙中山、李白是韩国人。最起码我见过的韩国人中没有这么认为的。

其实,韩国人对中国的情绪是挺矛盾的。韩国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经济越来越来依赖于中国,这一处境让韩国警惕。虽说韩国人很多时候乐意看到中国的崛起,但有时也担忧中国对韩国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对韩国的看法,韩国人特别敏感,因此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在21世纪,中韩两国友好的伙伴关系对两国都会带来不少好处。我希望中韩两国通过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消除两国间的误解,把两国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如同朋友之间,在邻国之间,“沟通”才是硬道理。

2.1 FT中文网

作者新浪微博:@金宰贤

话题:



0

推荐

金宰贤

金宰贤

8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毕业于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中文系,自2003年起在华工作,曾在北京大学读MBA,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作者电子邮箱:zorba00@gmail.com

文章